近期,“垃圾分类”成了一个热词。7月1日起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沪上垃圾分类迈入“硬约束”时代。
在接受“大考”的di一天,上海执法部门就开出623张整改单,其中,位于静安区的一家酒店因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,吃到首张“黄牌”,执法部门责令其立即整改,如拒不改正将处以最高5万元的罚款。根据《条例》规定,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50至200元的罚款。
与此同时,国家发改委、住建部等部门纷纷表示,将在北京、天津、重庆、杭州、成都、合肥等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,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。多地还明确了管理责任人的法律责任,加大处罚力度。如厦门市规定,对违法管理责任人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;对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单位罚款数额10%的罚款。
“垃圾不分类,违法!”“垃圾分类,动真格了!”“垃圾分类逼疯上海人”…… 一时间,垃圾分类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,其中不乏上海人有关垃圾分类“拎得清”或“拎不清”的笑话。上海人每天早上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:“侬(扔的)是什么垃圾?”“阿拉上海人最近不谈股票,不谈房价,甚至连朋友也不谈,一门心思扑在垃圾上”。
精细的上海人对一只小龙虾都要进行“肢解分类法”,说明整只小龙虾都是湿垃圾。
上海人还总结出“猪分类法”:“猪可以吃的是湿垃圾,猪都不要吃的是干垃圾,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,可回收垃圾可以卖了买猪”,等等。这些“垃圾段子”调侃归调侃,从中可以看出大众的心理状态: 上海已经强制垃圾分类,全国性的大战役还会远吗?
在我国,垃圾分类被称作“zui难推广的小事”,虽然“北上广”等大城市从2000年起就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了,但收效甚微,街上的垃圾桶虽然写着“可回收”“不可回收”等字样,但真正的垃圾分类都没落到实处。究其原因有很多,但重要的一条是强制性不够。
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,关系到节约使用资源,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。为此,北京市将尽快完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,依法推行垃圾强制分类,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行为设定相应罚则;杜绝混装混运现象,明确“不分类、不收运”的倒逼机制。在深圳、广州等城市,相关法规也正在加紧制定和出台,全国性的“强制分类”真的来了!
这不,上海“强分”这几天,非但没遇到大的阻碍,反而呈现诸多惊喜变化。比如说,垃圾分类让很多人都不敢浪费东西了。半杯还没喝完的豆浆,在被丢进干垃圾桶之前,必须“清杯”才行。旅游住宿不主动提供“六小件”:牙刷、梳子、浴擦、剃须刀、指甲锉、鞋擦,违者将被最高处以5000元罚款。有人不敢叫外卖了,为的是尽量不产生垃圾,而外卖商家也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了。更有人通过垃圾分类,意外找到了遗失多年的传家宝——18件贵重的黄金首饰!
垃圾分类是新时尚,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,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打了头阵,其他城市都应该快速跟进,早日进入“角色”。只要大家以“分”为荣,以“不分”为耻,垃圾分类定能够渐入佳境。
文/董聚山
图片来源于网络,欢迎关注我们!